发布日期:2024-10-15 21:52 点击次数:187
内容提要:股票融资操作步骤
M1持续第4个月同比萎缩,且下降幅度逐月扩大,开始有人认为这是微信、支付宝等未纳入M1统计范围,所以M1口径有缺陷。其实这是一种无中生有的误导性话术。我们分析货币供应量,不仅观察总量,更观察变化趋势。即使统计口径有所遗漏,并不影响其变化趋势的准确性。这种观点逻辑也无法自洽。随意调整统计数据的口径,还会影响国际比较。
近来,一直快速增长的中国货币供应量遭遇滑铁卢。2024年7月末,广义货币M2余额从6月末的305万亿,收缩到303万亿,环比下降0.6%;同比增长6.3%,但同比增速也从去年的10%以上大幅下滑,创下最近20多年来的最低增幅。
投射企业预期的狭义货币M1余额,从上个月的66万亿,萎缩4.3%至63万亿元,同比下降6.6%。这是自4月份以来,M1持续第4个月同比萎缩,且下降幅度逐月扩大,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少有的现象。
与此同时,M1与M2的增速剪刀差继续扩大到12.9%,创下疫情以来的最高水平。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货币被沉淀下来,没有参与货币流动。
异常严峻的金融数据,众说纷纭。有的人看到了这些异常数据背后异常严峻的经济形势。有些人则坚持认为经济稳定增长,形势一片大好,未来欣欣向荣,超越美国指日可待。数据异常,并非经济形势不好,也不是统计工作出现质量问题,肯定是数据的统计口径跟不上形势的发展。嗯,满是正能量,非常有说服力。
比如,6月19日界面新闻报道称,央行行长老潘在2024陆家嘴论坛发表主题演讲时说,从货币功能的角度看,我国M1统计口径是在30年前确立的,随着金融服务便利化、金融市场和移动支付等金融创新迅速发展,符合货币供应量特别是M1统计定义的金融产品范畴发生了重大演变,需要考虑对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进行动态完善。个人活期存款以及一些流动性很高甚至直接有支付功能的金融产品,需要研究纳入M1统计范围,以更好反映货币供应的真实情况。
7月在上海举行的2024网易经济学家年会夏季论坛上,经济学家向松祚在接受专访时也认为,货币供应量指标M0、M1、M2失去代表性,已经没办法描述今天的经济活动,不是一个好指标。他认为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:
一是很多实际参与经济活动的货币,虽然没有体现为现金,或是其他被看到的量,但实际上诸如微信支付、支付宝等也在参与经济活动,但这部分数据M2、M1、M0都没有统计进去,所以这个指标是有缺陷的。
二是我们通常对M2理解有误,我们认为广义货币量就是代表流动性,其实不是,这个概念需要坚决修正。
向松祚还认为,社会上对中国的货币供应量的理解,有一个非常大的误解,说中国M2已经是300万亿,央行印钞机已开到最大,这完全是一个误解。M2增速远远大于M1反映了当下中国经济的活跃度不够,死钱多于活钱。钱如果没有流动,它对经济没有任何意义。所以,M2的总量越大越不是好事,大部分钱没有参与流通,是非常令人担忧的一件事情。
三郎认为,上述关于货币供应量M0、M1、M2的观点,完全是对流通中货币量口径的误读,其结果是带偏了很多人的经济学常识,其目的多为屁股决定脑袋,立场决定结论的观点。
持有这种观点的人,每当数据不好看时,不去检讨经济政策,而是一味从统计口径中寻找客观理由,寻找千万个与己无关的客观理由,为自己的主观错误推卸责任。这既不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态度,更不是有责任的治理担当,而是一种丑陋的文化现象。这样的人无法总结错误,也无法及时纠正错误,因而对我们的事业有害无益,十分危险!
三郎之所以反对这种观点,理由是:
第一、认为微信支付、支付宝等未纳入M1统计范围,所以M1口径有缺陷,这是一种无中生有的误导性话术。
老潘认为,个人活期存款以及一些流动性很高甚至直接有支付功能的金融产品,需要研究纳入M1统计范围,以更好反映货币供应的真实情况。
向松祚则认为,诸如微信支付、支付宝等这部分数据,M2、M1、M0都没有统计进去,所以这个指标是有缺陷的。
千万不要被这类虚假性话术带偏了。因为,他们所言,根本就是对M1统计口径的误导性描述。
M0被称为基础货币,它指的是在银行体系外流通的现金,也就是大家没有存在银行而是拿在自己手上的钱,是货币构成中流动性最强的部分。这个应该没有人有异议。有趣的是,向松祚认为M0、M1、M2都有缺陷。M0的缺陷从何而来?
根据央行《货币供应量统计和公布暂行办法》的定义,狭义货币供应量M1,是现金和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。是在M0的基础上,加上企业活期存款,以及视为活期存款的机关团体部队存款、农村存款和个人信用卡存款。M1代表了货币构成中流动性较强的那部分。
上半年,公司自主品牌业务较好地完成了半年度阶段性目标,收入规模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,在原有主要品类的收入规模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,推出的重点产品新型主粮产品快速被市场接受,取得了较好的预期效果。
广义货币M2,则是在M1的基础上,再加上企业定期存款、个人储蓄存款和其他存款,M2与M1之差,代表了货币构成中流动性较弱的部分。
在网络支付手段没有出现之前,M1绝对不包括个人的活期存款。但在网络支付出现之后,实际上个人的活期存款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
当我们将单纯以支付宝或者微信为支付中介时,我们的活期存款经历了从银行存款到支付中介的单位存款,再支付给第三方,成为第三方存款的转化过程。
当我们将一部分存款转入支付宝或者微信平台时,实际上个人存款已经转化为单位存款。因为支付宝、微信等支付平台都属于企业。其存款为企业存款,而企业存款,已经包含在M1的统计口径之中。
这就意味着,实际上只要我们使用了支付平台,我们通过平台支付,或者转入支付平台的存款,都转变为M1中的企业存款了。
当然,更严格来说,支付宝、微信支付的备付金属于公司存款,由活期存款、协议存款、通知存款和定期存款的一种或多种组成,前两个应该算M1,后两个和个人存款一样,属于M2。
第二,我们分析货币供应量,不仅观察总量,更观察变化趋势。即使统计口径有所遗漏,并不影响其变化趋势的准确性。
有兴趣的读者,可以观察不同的人在研究、评论货币供应量指标时,是用总量来分析的居多,还是用同比、环比变化趋势的居多。三郎观察到,后者至少是前者的三倍以上。比如引发老潘和向松祚对货币供应量口径问题讨论的,不正是M1自4月份以来连续几个月同比下降吗?!
统计学研究社会经济问题,很多数据都是抽样调查的,因为全面统计不仅成本高昂,实际上也无法做到。而抽样调查理论告诉我们,只要样本达到一定规模,样本结构合理,抽样调查的可信度也很高。特别是使用抽样调查数据计算的同比、环比数据,置信区间是非常理想的。
社会在快速发展,统计制度总是滞后的。具体到货币流通量和其增长速度,即使M1、M2的统计口径有些瑕疵,但遗漏的部分,实际上大概率不会影响同比或环比增长速度的可比性。
比如我们去年7月认为青年失业率包括大学生不合理暂停发布并调整口径。12月之后重新发布的这个数据,不再包括大学生了。在2023年7月到2024年6月这段时间,因为口径变了,失业率同比似乎变低了。但到了2024年8月份口径与2023年8月份一致的时候,我们对比两个时期的失业率,这个失业率增加的趋势,可以肯定,与老口径应该是相差无几。7月份青年失业率与6月份对比,增加了3.9个百分点,就已经验证了这个道理。
第三、这种观点逻辑不能自洽。
比如,向松祚认为人们对M2理解有误,认为广义货币量就是代表流动性,其实不是,这个概念需要坚决修正。但他在解释这一点时,他又说,M2增速远远大于M1,亦即M2与M1的剪刀差越大,反映了当下中国经济的活跃度不够。钱如果没有流动,它对经济没有任何意义。
什么是货币的流动性?众所周知,M0的流动性最快,M1-M0的部分次之,M2-M1的部分最慢。现金,或许每天都在流动。那些定期存款,并非始终不流动,而是一年、二年、或者五年才流动一次。向松祚认为广义货币M2不代表货币的流动性,这个结论与其后面的论证,逻辑是不是不能自洽,并互相矛盾?如果不统计M2,我们又如何能够看到哪些货币流动性很慢,效益比较低呢?
第四、随意调整统计数据的口径,还会影响国际比较。
一些分析人士指出,与海外相比,我们的M1统计口径偏窄,其中最主要的是个人活期存款未纳入到M1统计。
他们还认为,其他主要经济体普遍将居民活期存款纳入M1范畴。并举例,美国将可签发支票的存款(Now、ATS 账户等)与旅行支票视为M1,而我国M1统计的活期存款,个人项下仅包含个人信用卡存款。
可以说,这也是对外国M1统计口径的误读。美国仅将可签发支票的存款视为M1,这与我们将存款转入支付宝也变为M1有何区别?毕竟中国没有个人支票。
实际上我们的M1口径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荐的划分标准类似:M1=M0现金+企业或组织活期存款+邮政汇划资金+国库接受的私人活期存款;M2=M1+储蓄存款+定期存款+政府短期债券股票融资操作步骤。